曾經,我們怎麼看待宇宙

          

圖片來源:筆者自攝


宇宙,代表了時空,既廣袤又神奇,難以瞭解它的全貌。但在過去的數十年來,宇宙學、高能理論和對重力的研究陸續的蓬勃發展起來,讓我們對於宇宙的觀念歷經了一番革新。現今我們知道它沒有邊界,卻也一直在膨脹,甚至還能推算它的年齡,那麼,過去的人是怎麼去理解宇宙的呢?

          最初,在好久好久以前的公元二世紀,托勒密(Claudius Ptolemaeus,100-700)觀察了世界上萬物運行規則,萌生地球便是宇宙中心的想法,也就是地心說。當時因為宗教的關係,大家普遍認為人類是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神聖產物,所以地心說當然被廣為接受。那時候托勒密用來解釋天體運動的模型,主要是用了本輪均輪的概念,本輪是行星本身運動的小圓,而均輪是本輪圓心繞著地球運動的大圓。不過當時為了消除一些觀測上的誤差,托勒密在原本的本輪均輪模型上,又加上了非常多的周轉圓來修正。在一千五百多年後,哥白尼(Nicolaus Copernicus,1473-1543)提出了太陽才是宇宙中心的看法。當時他也是使用本輪均輪的模型,只不過,把太陽當作中心似乎讓他的模型比托勒密的簡單一些。與地心說的精確度差距不大,加上普遍民眾都是崇尚地心說,導致日心說在當時並不被廣泛接受。大概一直到克卜勒(Johannes Kepler,1571-1630)利用第谷(Tycho Brahe,1546-1601)的觀察數據歸納出了他著名的三條定律*(註1),才讓日心說的模型變得優雅簡單而被廣為採用,成功取代了地心說。 

不過就算是到了17世紀仍舊沒有太多與「宇宙」相關的想法,研究觸及到的邊緣就只到太陽系,其他更遠更廣的東西大多是憑空想像。後來在18世紀時,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威廉.赫歇爾(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,1738-1822)經過長期觀測,繪製了一幅宇宙結構圖。他的宇宙結構圖以太陽的位置為中心,大致成圓盤狀。爾後約100年,陸續有關於宇宙結構的研究,但除了範圍擴大數倍以外,大致與威廉.赫歇爾的結果差不多——恆星們平均分佈、太陽在宇宙的中心。


https://lh4.googleusercontent.com/Rlqg0z7JVmqz2ISn68Ok7MPA34UIgV8WOM8kbS36W2PI_aKKu46CSWPst3pd2RsTx4-r87ihzHWr9v4OJcL3S1nw4xyERZcGgNbr46YgB8KVyAzU9A_8-zD_j9Yp05aGcng-GfPu

圖一:赫歇爾的宇宙結構圖
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R1yAnx


一直到了1918年,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沙普利(Harlow Shapley,1885-1972),通過對當時已經掌握的約100個星團的研究,發現90%以上的星團都是以人馬座為中心來分佈,約三分之一的星團分佈在人馬座方向。沙普利設想這些星團在銀河系中的分佈是對稱的,進一步推測出,太陽並不處於銀河系的中心,所以在地球上觀測到的星團們才沒有對稱分佈。此後又經過多年的觀測,終於建立了銀河系結構模型,證實了銀河系的中心並不是太陽,而是在人馬座方向。事實上太陽和整個太陽系都處於銀河系的邊緣! 然而沙普利當時主張銀河系的大小即為宇宙的大小,這在當代因為渦狀星雲(如M31、M51)的發現而開啟了另一個爭議

——宇宙的尺度。

圖二:銀河系示意圖

圖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od5lLj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920年,美國國家科學院舉辦了一場有關宇宙尺度的公開辯論,如筆者剛剛所提到,沙普利主張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的代表,他認為像仙女座星雲(就是M31,對,他當時覺得是星雲)和螺旋星雲(NGC5194,對,他還是覺得是星雲)是小天體,並且只是銀河系的一部份。他提出如果M31不是銀河系的一部分,則它的距離一定是108光年的數量級——這是當時大多數天文學家都不能接受的尺度。其他天文學家也為沙普利的數據提供了證據。對於M31觀測到的新星(*註2),其亮度很不合理,如果M31是一個星系,那這顆離地球如此遙遠的新星就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光度。

站在另一邊的柯蒂斯(Heber Doust Curtis,1872-1942)認為M31和其它這一類的「星雲」都該是獨立的星系。從觀測數據,他發現在M31中的新星應該比銀河系還多,那為什麼在這個「小範圍的星雲」裡頭,能有這麼多新星,甚至比銀河系其它的部分更多?於是他推論M31該是一個獨立的星系,有它自己的年齡和新星的發生。他的論據中也引用了其他觀察結果,像是在這類「可能是獨立星系的星雲」中也有類似我們銀河系中的塵埃雲產生的暗線,並且有些還被觀察到了都卜勒位移,這表示它們相對銀河系在移動

在1920年的這場辯論並沒有實際結果,但是在1923年,哈伯(Edwin Powell Hubble,1889-1953)用了萊維特(Henrietta Swan Leavitt,1868-1921)在1908年所發現的「造父變星周光關係」來做測量,發現有好幾處的螺旋「星雲」都離本星系太過遙遠,顯示它並不是銀河系內的成員,應該屬於星系。而沙普利很快接受這個新證據,並承認自己的錯誤。

當然,現在我們知道銀河系只是可見宇宙中數千億星系間的一員,但這件事居然是不到100年前才被提出的,之後可能被推翻也說不定。在世紀的更迭下,可以看到人們在宇宙學上,經歷過多大幅度的變動,像是把人從世界的中心,縮小成了無垠宇宙中的微渺存在。至少,在能夠仰賴觀察跟確認的時代,隨時都要依照證據去修正我們的思想,畢竟就算是看似充滿想像的宇宙學,沒有足夠的真實數據,也是無法使人盡信的。

 

*(註1)克卜勒第一定律:行星的運動軌跡,是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

克卜勒第二定律:行星和太陽的連線,在單位時間掃過的面積為定值(角動量守恆)

克卜勒第三定律$\frac{r^3}{T^2}=const.$

*(註2)沙普利在辯論中提到的新星實際上則是一顆超新星,它短時間內釋放出的能量超過一個星系在平常時釋出的總能量。


參考資料:

[1]Lawrence M. Krauss, A Universe from Nothing: Why there is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(2018)

[2]Wikipedia


作者介紹

劉芷辰(爆肝貓)

曾參加2019的APhO,然後就沒有然後了,還被COVID-19搞到QAQ

是一隻非常喜歡物理的貓,現在是台大物理的大一新生,菜味很重請見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