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翅的故事

前言 

    飛機,airplane,Flugzeug,就是那個能在十公里的高空用時速九百公里飛行的巨大金屬管,好酷喔,unbelievable!相信許多人都曾好奇飛機能夠飛行的原因,而小時候老師總是會搬出一套白努力的說法,聽了半信半疑,讀了好像白努力。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廣為流傳的說法,再介紹一些對機翼升力的解釋。
 

飛機,airplane,Flugzeug(筆者攝)

白努力定律(Bernoulli's law)

BernoullisLawDerivationDiagram.svg
白努力定律示意圖(Wikipedia)


 
    在開始解釋理論之前,先介紹一下流體力學中十分重要的「白努力定律」。考慮如上圖中的一條水管,兩段淺藍色區域是流線上兩處的流體,而白努力定律描述了這兩處流體高度( $h_1, h_2$)、速度($v_1, v_2$)、以及壓力($p_1, p_2$)之間的關係:
$$ p_1 + \frac 1 2  \rho v_1^2 + \rho gh_1 = p_2 + \frac 1 2 \rho v_2^2 + \rho gh_2. $$
事實上這來自於流體的能量守恆,等式中的三項分別對應到做功、動能、以及重力位能。即對於一流線而言, 壓力、動能、與位能的和為一常數。在高度相近的情形下,壓力與速率會成反相關,這也是在下段的論證中會用到的想法。

從白努力到機翼

白努力定律與機翼(Wikipedia)
 
 
    如何用白努力定律解釋升力的來源呢?
 
    首先考慮從機翼左方均勻流向機翼的空氣,沿著機翼上緣和下緣流過的空氣會行經不同長度的路徑(機翼上緣的路徑較長)。而最終分成兩路的氣流將會同時到達機翼後緣,表示機翼上緣的氣流流速較下緣快。因此根據白努力定律,下緣的氣流因為較慢的速度,相對於上緣的氣流會有更大的壓力,而產生向上的淨力。

為了看出這個理論的合理性,我們以一架常見的小飛機 Cessna-172 做個簡單的計算:
  • 翼展($D$):11.0 m
  • 機翼面積($A$):16.2 m2
  • 機翼前後方向的寬度($L$):1.62 m
  • 最大起飛重量($M$):1160 kg
  • 最快巡航速度($V$):230 km/h = 63.9 m/s

    先來求機翼上下緣氣流的路徑差($\Delta L$)與壓力差($\Delta P$)之間的關係: 

    對於上下兩條流線的氣流應用白努力定律,可以得到 $P_1 - P_2 = \frac 1 2 \rho (v_2^2-v_1^2)$ ,也就是 $\Delta P = \frac \rho 2 \Delta (v^2)$ 。而 $\Delta (v^2) = 2v \Delta v = \frac{2v}{T}\Delta L$,其中 $T$ 是上下兩條氣流通過機翼所需的時間,可以 $L/v$ 估計。

    總而言之,經過一些小計算可以得到 $F = \Delta P\cdot A = \rho Av^2 \frac{\Delta L}{L}$,描述了路徑差與所需升力的關係。將前述的實際參數帶入(空氣密度~1kg/m3),可以得到 $\Delta L = 28 cm$。如果以一個底為162 cm 的等腰三角形來說,高需有近 50cm ,才能滿足幾何條件。表示機翼的剖面應該長得像這樣:

機翼的剖面圖....嗎?

實際上,Cessna 172 長這樣:
 
Cessna 172 (Wikipedia)

長得好像不太一樣.....?看起來我們的計算結果不太妙喔。
 
Uncle Roger haiyaa rice meme - haiya meme
Don't Drain Rice with Colander (keepmeme.com)

     一切的一切,都來自於一開始假設機翼上下的氣流要同時到達尾端。這假設沒道理啊,我連中午的meeting都會睡過頭了,空氣怎麼可能總是準時到達?還是看看別人做的實驗證明吧!
機翼上下緣氣流實驗(圖取自[1])
圖中可以看出,很明顯的一起進來的空氣(同時釋出的煙霧),並沒有同時到達機翼後緣。
 

 怎麼辦呢?其實我也不知道

     機翼太複雜了,不如先從轉彎的流體開始吧。如下圖,若流體沿著一條彎曲的流線(curved streamline) 前進,高中物理告訴我們圓周運動需要什麼力?需要向心力[2]!也就是說當流體要轉彎時,彎道外側的壓力必定要大於內側的壓力,才能提供流體所需的向心力。參考資料 [1] 的 Appendix 中有提到詳細的計算,結論是一個十分眼熟的結果
$$ \frac{dp}{dn} = \rho\frac {v^2}{r}, $$
其中 $dp/dn$ 表示垂直流線方向的壓力變化率(梯度),也就是前面定性討論中提到的「彎道內外側壓力差」。也就是說,轉彎的流線伴隨著壓力變化

轉彎的流體(圖取自[1])

 

原來是轉彎    

最後,看看機翅吧。
 
不同攻角的機翼流線(圖取自[1])
 
    觀察上圖 (a) 或 (b) 的流場,可發現機翼上緣的氣流被向上擠壓而轉彎,如同前面所說,這會使彎道內側(也就是機翼表面)的壓力較低;類似的,在 (a) 中機翼下緣的氣流相對平穩,壓力會比上緣來得高。因此,在流體障礙物(機翼)的影響下,會提供一個向上的淨力,也就是機翼的升力。
 
     圖 (a) 與 (b) 中主要的差異是攻角。攻角(angle of attack, AOA)表示自由氣流(不受機翼影響的部分的氣流,此圖中為水平)與機翼指向之間的夾角。因此 (b) 的攻角比 (a) 中還要大,因為機翼傾斜的角度更大。在大攻角的情形中,可以發現上緣氣流被彎曲的情形更明顯,表示會在機翼上表面造成更大的負壓;而下緣甚至出現了氣流向上彎的情形,將進一步升高機翼的升力。
 
    因此,大攻角會提供較大的升力。但真的如此嗎?顯而易見的,把機翼直立起來(攻角 90°)應該只有擋風而沒有上升的作用。事實上,在攻角大到一定程度時,流體將無法繼續順著機翼表面流動(稱作邊界層分離),前面所說靠流體轉彎提供壓力差也就不成立了。此現象稱作失速(stall),表示在攻角逐漸加大時,升力會突然下降的現象,在飛行中是非常危險的情況。
 

結論 & 後記

看到這裡,相信讀者對於機翼升力的成因有些初步的瞭解了(尤其如果你的小學老師拿白努力騙你。)但機翼的故事卻遠遠不止於此,機翼的物理與設計是非常複雜的任務,在低速、高速、超音速、高昇力等各種不同的需求下,也會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翼型設計。舉例來說,現在噴射機多使用後掠翼(swept-back wing)設計,就是為了在亞音速巡航時有更好的效率,相對就犧牲了在低速時的表現。此外,在機翼上也有 slat, flap, wingtip, spoiler 各種不同的設計或控制面,都是為了在起降或需改變速度時的各種氣動條件所設計的。下次若有機會坐在靠窗位,不妨多看看窗外機翼的精巧與美麗吧!

 參考資料

[1]
 
 

作者(無)介紹

本文作者..
 .
 .
 .
.
.
.
.
.
..... PK,你猜對了嗎 (?)